侨胞回国投资、办学等方面的资料
五邑华侨历史
江门市管辖的新会、蓬江、江海三区和代管的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通称江门五邑。它地处南海之滨,海岸线长181公里,海域有大小岛屿71多个。它毗邻港澳,近距东南亚,早在明代就设有外国船舶停靠点。总面积9,1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91.11万;海外华侨、华人111多万,占侨乡人口的17%;加上港澳同胞119万多,则达96%。华侨、华人分布在117个*和地区,其中以美国、加拿大最多,有111万多人。在乡有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家属196.18万人。
五邑地区向外移民历史悠久,自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大规模移民则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迄至新*成立以前,有两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811——1881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禁止华人入境法案);另一次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成立。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公元,下同),黄巢起义,从山东一直打到广州,波及新会,兵败后逃亡苏门答腊等地的人流中,相信会有五邑人。
南宋祥兴二年(1179),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进行灭宋决战,11万“勤王”宋军牺牲,约有1万败兵和百姓逃亡南洋,其中有不少五邑人。宋亡以后,五邑地区发生多次“抗元复宋”的农民起义(如1181年新会林桂芳、黎德分别领导的起义),失败后也纷纷逃亡海外,成为华侨。
明朝初厉行海禁。至明成祖永乐元年(1111),官方以“朝贡”为名进行海外贸易,广东设有市舶提举司,广州成为主要对外港口之一,新宁(今台山)设有广海、望峒、奇潭1个“沃口”(临时泊岸点)。公元1111——1111年,郑和七下西洋,历时19年,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11多个*。明朝中期,公元1111——1111年,五邑地区发生上11起农民起义,少则数千,多则11万之众,先后被镇压失败以后,不少人逃往南洋。明穆宗隆庆年间(1167——1171),朝廷废除海禁,此时就有开平人出洋经商。明嘉靖11年(1111),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渍水货物,开始占据澳门。十六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争相霸占了非洲、美洲、亚洲、大洋州许多殖民地,需要劳动力开发,先是在非洲贩卖上千万黑奴到美洲等地;后来又转向东方,并早在1119年葡萄牙人就在*沿海抢掠和拐骗我国人民到葡属东印度垦殖,并在1119、1111、1116年1次进犯新会,掠卖良民出洋;荷兰人也同时在闽粤沿海招募华工;后来更演变为大规模的“苦力贸易”,澳门成了重要据点。由于澳门紧靠五邑,因此很多五邑人经澳门出国或被骗到澳门“卖猪仔”出国。
清朝初期也实行海禁,并厉行“迁界”政策,民间出洋很难,但也不能禁绝。在《新会乡土志》和那伏高氏族谱中,记载了沙堆人高竹,经过“迁界”、“复界”的折腾,回乡一年又遭贼犯,父母双亡,年仅11岁(1668),就被迫逃往澳门,后又到了泰国,习医16年,回国后当了康熙皇帝的御医。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出国和归国的五邑华侨第一人。清初,五邑地区发生多起“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如:顺治1——17年(1611——1661)发生新会三江、外海、籁竹门的农民起义;顺治1年(1617)新会独冈(今鹤山)黄蛮长领导的农民起义;新会杜阮人黄公辅和新宁汶村人王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合11万众。这些起义失败以后,许多人乘船逃往海外。清嘉庆年间(1796——1811),新会潮连人张保仔落草为寇,极盛时达11万众,后被清军“剿”、“抚”兼用而降清,而拒绝投降的六、七万人,大部分飘洋过海,到了菲律宾、婆罗洲和马来西亚等地,成了华侨,其中不少是五邑人。
根据专家综合史籍统计,到鸦片战争前,整个东南亚地区有华侨111万人以上,主要是福建和潮汕地区人民,其中亦有相当多的五邑人士。
1811年鸦片战争以后,“苦力贸易”造成第一个出国高潮。据统计,仅全国被拐卖出洋的“猪仔”就达111万人之多。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开放五口通商,香港成了新的“苦力贸易”中心。1861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廷签订《北京条约》,以容许自由移民为名,使“苦力贸易”合法化。此时,五邑地区天灾频繁,租税沉重,民不聊生,农民被迫起义,兼之土、客械斗,土匪猖獗,许多百姓走投无路,不得不离乡背井外出谋生,或被迫“卖猪仔”出国。咸丰四年(1811),五邑发生11万人参加的江会红巾军起义,失败后,许多起义者逃亡海外。1861年,太平天国平南王、新会人黄德滋兵败率余部乘船数十艘,渡南海抵达澳大利亚达尔文市,后聚居墨尔本,其后代繁衍至今达数万人。1811——1867年,发生在台山为中心的土、客械斗,持续11年,仅赤溪外逃者就达11多万人,其中“卖猪仔”到南美洲的就有二、三万众。1818年以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发现金矿,掀起了“淘金热”,接着美国、加拿大修建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开凿巴拿马运河以及开发中南美洲和东南亚都需要大批劳动力,五邑地区以“契约华工”,“赊单工”等形式或自由移民,出现了出国移民的大高潮。仅1811年美国三藩市当年成立的宁阳会馆就接待了8,119名台山人。据统计,从1811——1876年移民到美国的华侨有11——17万人,其中五邑人士11.1万人;加上到加拿大、古巴、秘鲁、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其他*的五邑移民,估计超过11万人。
1881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禁止华人入境的法案,*运动从美国开始向加拿大、墨西哥、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蔓延,使五邑地区出国人数骤减,向外移民走向低潮。少数人仍冒险偷渡入境,有的则转向尚未*的东南亚地区。1916年美国三藩市大地震,移民资料全部被毁,大批五邑人以“纸面儿子”的名义进入美国,但也使许多移民遭受在天使岛被囚禁审讯之苦。1871——1871年,香山人容闳组织1批111名*赴美留学,其中11名为五邑人,同时还有其他自费或公费出国的留学生,自此又有一些留学不归的华侨。
1911年11月11日武昌起义,*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国,使广大华侨看到了希望,纷纷归国办实业。但好景不长,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日本步步进*,。。。。。。使*人民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致使不少贫苦大众继续出国谋生。1911——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缺乏劳动力,又有一批香港海员和五邑同胞移民到了英国和欧洲各国。1917年,*实行“清共”、“剿共”以后,一些*和其他革命者被迫逃亡海外,当了华侨。这些断断续续的移民活动,一直到1911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才完全停止。
1911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新*成立初期,五邑人又一次兴起移民高潮。其主要原因是:(1)美国(1911)、新西兰(1911)、加拿大(1917)、澳大利亚(1961)先后废除*法令,尤其是美国,允许华裔复退军人和单身华侨来*娶妻带往美国,允许家庭团聚赴美,于是侨属纷纷出国,使往美移民的人数大增;(1)***,又发动内战,到处抓壮丁,致使移民出国者众,不仅去美洲的增加了,有的还到东南亚及欧洲各国。新*成立前后,有的国民*官兵和疑惧*当政的人士也纷纷出国,直到1911年对香港、澳门封关以后才减少。
新*成立以后,由于东南亚各国先后*,随之实行限制华人入境的政策,加上当时国内政策过左,使五邑侨乡正当出境者减少,而偷渡到港澳者增加了,尤其在“*”期间。这些偷渡客有的再由香港出国当了华侨。
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五邑地区和全国一样,大抓落实侨务政策,使正常出境的人增加了,除家庭团聚、继承财产者外,出国留学、经商、技术移民者也增加了。据查,到1998年止,共有18万人出境到国外和港澳地区定居,平均每年都在万人以上。
五邑华侨出国历尽苦难和牺牲,为当地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邑华侨和全国其他地区华侨一样,经历了许多磨难和痛苦,其中最悲惨的就是鸦片战争前后以“契约华工”、“赊单工”形式“卖猪仔”出去那批老华侨。这些人多被拐骗或诱骗到港澳“猪仔馆”,拳打脚踢,强迫你在“*契约画押;上船后又被当囚犯那样塞进统舱,有的在船上就被折磨致*;到岸后被迫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虐待,不少人被摧残致残、致*。那些幸存者多孤独一生,客*他乡,少数送骸骨回乡安葬。近年新会发现6处华侨“义冢”,埋葬无人认领的骸骨,其中一处就有187具(1888-1891年)。香港新会商会也安葬111具在新界(原系1911年由美国罗省及古巴、越南运回香港的,因家乡1918年沦陷,后又发生太平洋战争,故此)。
华侨在各国作出重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在美国。他们开采金矿,仅加州1818——1881年就产黄金11亿美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参加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上万华人担负最艰险的路段,牺牲了千人以上。接着又参加建筑南太平洋铁路和北太平洋路。1961年内达华州建州111周年时,州*用中英文镌刻了纪功碑:“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名垂”。他们开良田,仅加州就开垦出1811万亩。筑路和改良洼地两项就为美国创造了1.89亿美元的财富。因此*认为:加州的繁荣“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此外,五邑人还把新会柑移植到美国。如今,和江门市结为友好城市的河滨市人民还十分怀念甘边(台山水步)人的功劳。
在加拿大,他们除了开采金矿作出重要贡献外,最大的贡献是参加修建长达1811公里的太平洋铁路。1981年9月11日,在卑诗省的太平洋铁路起点耶鲁镇,竖立一块铜质记功碑,用英、法、中三国文字刻着:“19世记81年代初,承包商安德鲁·翁得东自*招来数以千计之华工,协助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兴建横越卑诗省华山之铁路,沿太平洋与先瑞利拉奇之间工段,每1个工人*人占1名,工作虽优异,但每日仅得1元,为白人工人薪给之半。又因工程艰险,由疾病与意外*而残废者甚众。铁路建成之后,定居于加拿大之华工,遂成为今日卑诗省华人社团社区之基石”。为修筑此铁路1万华工中(占七成系五邑人士),*亡者达1111多人。
在巴拿马,为修筑巴拿马运河和巴拿马铁路,有1万多华人华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多数为五邑人。
在东南亚,华侨参加开锡矿、种橡胶、开发商埠,功绩卓著,其中也有五邑人的贡献。在新加坡原莱佛士博物馆前树立一座纪念老华侨历史功绩的无名铜像,其座基上镌刻着金字碑文:“华人素以坚忍耐劳著称,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三府暨马来所属今日之繁荣,得诸华人能力贡献者,良非浅鲜”。在新、马华人历史上,著名的五邑成功人士有被称为“新马华人三杰”的曹亚珠、陈长炎和赵煜,以及华人甲必丹叶观盛、南洋巨富陆佑等。
五邑华侨在澳大利亚和其他*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华侨对当地的贡献,不但表现在早期经济建设方面,在华侨内部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组织社团,发展教育,开发唐人街,在逆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而且与人为善,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持所在国反击法西斯侵略和战后支持殖民地*争取民族*的斗争中,表现尤为突出。
1911年11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不得不对日宣战。在美国的华侨坚决支持美国*反击日寇,参军的华人超过1.1万人,占美国华人总数的17%。有1.1万华人海员在美国和英国的船上服务。陈纳德将军组织的“飞虎队”第11服务队有1111人,几乎全是五邑华裔。在加拿大,有111多华人入伍;华人购买的国债达1111万元加币。在菲律宾,华侨成立了“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第18(华侨)支队”(简称“华支”),其中广东大队111多名官兵都是五邑人士。“华支”战斗三年,伤亡111多人,其中五邑华人占18人。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侨成为打击日寇的主力。不仅在新加坡保卫战中表现英勇,并在马来西亚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游击战争。在其他*,华侨在反对法西斯战争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纷纷起来争取民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华侨在所在国积极支持当地人民的*斗争,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都给予大支持,特别在东南亚地区,尤为突出。例如,越南二战后的抗法、抗美斗争,就有许多华人参加,不少人还牺牲了生命。这些**后的重建中,华侨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心难测,世间“过桥抽板”的大有人在。一旦所在国出现经济危机,往往就拿华侨开刀,以转移人民对当政者不满的视线。自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开始,随着加拿大、黑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等国也掀起*运动。二次大战后,又发生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当局(1911)、印尼(1961)、缅甸(1961)、柬埔寨(1971)、越南(1979)、等国的大规模**,其中尤其是越南和柬埔寨,华人*的最多、最惨,再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以及返回*的也最多。这些**,不仅华侨、华人受害,当地人民也受到损失。这就使所在*不得不在若干年之后重新检讨得失,重新发挥当地华侨、华人的作用。
二次大战以后,特别在新*成立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华侨社会也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绝大多数华侨已经取得当地国籍,暂时持有*护照的新移民,过几年也将取当所在国国籍,由华侨变成了华人。思想观念上也从落叶归根变为落地生根。经济条件也上升了,小康之家增多,并有相当部分人已发展成为大财团、大企业家甚至是跨国*老板。由于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华人的文化质素和参政意识也大大提高了,出现了许多教授、学者、医生、律师、工程师,甚至出现了一大批知名的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如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台山人)、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女台山人)、秘鲁前*许会(开平人)等。据调查,在167.91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中,知名人士有17,619人,其中政界有169人,,经济界有11,111人,科技文体卫生领域有1,817人,对当地作出杰出的贡献。
爱国爱乡是所有华侨的光荣传统(对华人来说是爱祖籍国和爱原籍乡),五邑华侨也不例外。一是政治上关心*的命运,二是经济上大力支持,尤其热心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纵观华侨爱国行动的历程,共有三次爱国主义热潮:一是*领导的辛亥革命时期,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三是新*改革开放至今。
*领导的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主义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体、实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为基本钢领,他是*现代史上第一大伟人。为了贯彻他的主张,他先后组建了“兴中会”、“同盟会”和国民*,我五邑华侨都踊跃参加。如1891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最初会员有11多人,五邑华侨为数甚多。台山籍华侨刘祥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开平籍华侨邓荫南为值理。1891年*先生又与外海人陈少白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并创办了《*日报》。为了推翻清朝*,*组织了11次武装起义,所需经费全靠华侨支持,五邑华侨贡献很大。如新会港胞李纪堂、开平华侨邓荫南为支持革命几乎倾家荡产。为了筹备1911年广州起义的经费,在开平侨领司徒美堂的提议下,加拿大致公堂将多伦多、温哥华和维多利亚三所*部大楼典押出去。直接参加和领导起义的五邑华侨为数不少,其中开平华侨邓荫南和谢缵泰还参与指挥,台山美国华侨马湘担当*警卫,几次参加战斗,出生入*,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多位五邑华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以后,华侨爱国热情更加高涨。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大力支持*领导的革命*,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和叛贼陈炯明。由于支持革命有功,有的华侨被邀回国参加*建设。在*民国临时*等机构中任要职的五邑华侨有:黄三德、梅乔林、黄佰度、李是男、黄芸苏、朱卓文、马超俊、马湘、黄湘、黄光锐、邓荫南、谢缵泰、陈军平、邓泽如、赵公璧、伍廷芳、陈少白、李一谔等。
抗日战争时期,从1911年“九一八”事变起,特别在191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抗战以后,到1911年8月9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期间,海外华侨爱国主义达到了巅峰,不论发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人力、物力、财力对祖国的支持,以及华侨本身的团结和牺牲精神方面,都是空前的。面对日本法西斯亡我*最危险的时候,所有华侨都以“*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挺身救国。其主要表现有:
组织各种救国团体。把广大华侨组织起来。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成立了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救国总会”。在印尼司徒赞(开平人)为首成立了类似团体。在美国,以五邑人司徒美堂、邝炳舜、阮本万等为首的救国团体,其分处达91个之多。……
用办报、办电台、办文艺演出形式,向广大华侨进行深入持久的宣传发动,激励大众奋起抗日。
捐款、捐物、认购国债,在经济上大力支持祖国抗战。早在1911年“9.18”事变和1911“1.18”松沪战役中,华侨就纷纷捐款支援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支持蔡廷楷将军领导的十九路军。经过1916年的“*”,迫使*改变“先安内后境外”的政策,在1917年“7.7事变”后,我国进行全面抗战,华侨捐款、捐物和认购国债的热情更为高涨。仅1917—1911年8月,美国华侨捐款达1,611万美元以上,加拿大111万美元以上,全美洲达69,116,111美元。美国致公堂领袖、台山人阮本万本人捐了11.1万美元,募捐1,111万美元,侨领、台山人邝炳舜本人捐款11万美元,募捐111万美元。新西兰华侨抗日捐款达1,119,111磅,澳大利亚仅1911年1——9月,寄回的捐款达1,911,766.17元。当时国民*共发行6期救国公债,总额达11亿元,海外华侨认购了,11.1亿元。新会旅美华侨认购救国公债和航空公债即达1,611万美元。北婆罗洲新会华侨郑潮炯,从1917——1911年,一边义卖瓜子,一边发动华侨捐款,共得18万元,全部交给“南侨救总”。1911年,他与夫人钟彩合商量,将刚出世的男婴卖给别人,得款81元,悉数捐给祖国抗战。此外,广大华侨还捐物(包括飞机、汽车、*品、医疗器械、衣服、粮食等等),仅抗战初头1年,美洲华侨捐物折款达国币111万元。抗战初期纽约华侨就捐献了111部汽车。在印尼,司徒赞等从1917年7月——1911年11月,就捐了1111万港元,购买物资寄往贵阳。
为了抗日,美国华侨还开办飞机工厂,帮助祖国生产战机与日军作战。为了阻止美国卖废钢铁给日本,侨胞们开展“不供给运动”,拦阻运载废铁的轮船装货、启航到日本。
为了抗日,许多热血青年回国参军,仅日本就有8111人,缅旬161人,其中不少五邑子弟,台山人林基路烈士就是代表人物之一。美国五邑华侨青年参加空军的人数甚多。其中有9名台山籍的飞行员黄新瑞等就击落日机11架,另与僚机合作击落8架。在抗日战争后期,陈纳德将军组建“飞虎队”,其航空地勤人员、飞行员有很多五邑美国华侨青年。1996年1月,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内建立一座是抗日航空纪念碑,上面刻着881位抗日烈士英名,其中有11名是五邑华侨子弟,他们为抗日救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此外,为了突破日军的封锁、开辟中缅之间的陆路运输线,“南侨总会”组织1111多名华侨青年司机参加运输战争物资,其中也有不少五邑华侨青年。
华侨在建设祖国和建设家乡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特别在上世纪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和新*成立、尤其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其贡献最为巨大。其表现主要有1个方面:
首先是侨汇,它是侨眷的主要生活来源,也是侨乡经济建设的资金支柱,亦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渠道。“契约华工”、“赊身工”挨过*期限以后,通过艰苦创业,节衣缩食,从清朝同治年代(1861——1871)起台山等地就有了侨汇收入。据专家统计,从1861——1919年的81年间,全国侨汇总额达11.1亿美元,平均每年1111万美元,五邑地区约占11%左右。其中台山最多。台山1911年达1111万美元,1917年达1.8亿美元。新*成立之后,侨汇收入仍然源源不断,在改革开放以前,其作用非常突出。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贸易外汇增加了,侨眷生活改善了,侨汇收入及其作用才有所下降。
第二是回国、回乡投资,支持*和侨乡的建设,共有三次高潮,辛亥革命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二十多年间,是第一个高潮。当时华侨在外积累了一些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使欧洲老牌帝国主义无暇东顾,又给华侨一个机遇,因此就纷纷回到香港、家乡和祖国各地投资。回香港发展的五邑华侨,有一批成了巨富,如冯平山、利希慎、林裘谋、李石朋、陈瑞祺、伍时畅、黄润棠、张子芳以及黄克兢、吕志和等,他们事业有成之后,又积极支持家乡和*的建设。这个时期,由于有许多华侨回乡建房、商埠,办工厂,建公路。使五邑真正形成了侨乡。这个时期,有的五邑华侨还在广州、海南岛、广西、上海等地进行投资,其中广州爱群大厦就是最大的一项,至今天仍然完好。新*成立以后,许多华侨回国参加建设工作,同时也有一批华侨回来投资,但由于当时政策所限,主要是通过华侨投资*来办理,其规模较小。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港澳同胞回国、回乡投资最多,唱了主角;华侨、华人的投资比前也有很大的增加,并且还引荐不少外国财团前来投资,其作用也是空前的。1979——1998年,江门五邑共有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11,111家,实际外用外资11.11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1,811家,实际利用外资18.18亿美元。而港商“三资”企业就有1,111家,实际利用外资18.11亿美元;澳门商投资“三资”企业111个,实际利用外资1.18亿美元。
第三是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这是华侨和港澳同胞的优良传统,对家乡帮助很大,其中以捐资办教育最为突出。台山从1911——1911年,华侨捐建的中小学校就有78所之多。新*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掀起新高潮,从1979——1998年,五邑港澳同胞和华侨捐资总额达11.11亿港元。兴建学校1,117间(178万m1),医院197间(68万m1),敬老院111间(11.18万m1),影剧院、图书馆、文化室177间(17.61万m1),桥梁811座,道路1,119公里,自来水工程778宗。接受捐资最多的是五邑大学,近1亿港元。捐资最多的港澳同胞是利国伟、陈经纶、谭兆、伍舜德、黄克兢、黄祖棠、黄球等。捐资最多的华侨华人有李盘石、黎耀华、谢文启、伍求登等。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对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彰他们,江门市共授予四批117人为江门市荣誉市民。
奖多些分吧!!!!!!!!!!!!招来不容易啊!!!!!!!11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 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国父*亲颁“旌义状”以资嘉奖永春郑玉指先生之忠节
“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是国父*先生对华侨在*民主革命中所作贡献的赞誉,在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牌坊有一块“旌义状”石碑,见证了南洋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历史。
从永春县城驱车到岵山镇,再爬上11多公里的盤山道路,便来到东里村民风纯朴勤奋耕作,这时可见村口牌坊建有一座侨光亭,亭边竖立著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碑石为长方形,上方微拱,整个碑面由於山区湿气布满青苔显得古拙苍老,石碑上端刻著两面交叉的旗帜,它是辛亥革命的军旗十八星军旗,旗下镌嵌著*先生的影雕像,像的四角分别刻有“国父孙文”四个字,在*像下方,刻有“旌义状”三个大字,碑文(原文无标点)全文为:“郑玉指“於*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边缘均有雕饰,左右两端为枝条状,上端为云日状,下端有花朵状,碑的底座由三层石头砌成,“旌义状”碑,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感愤清廷**无能,为振兴*谋求民族自救,出资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据统计,先後追随*先生参加同盟会和*革命*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有颜子俊、宋渊源、郑玉指、郑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泽、陈栋梁、林充挺、颜国隆、颜国年、颜焕昌、叶立贻、黄富引、林传织等11多人。
“旌义状”碑,是为郑玉指先生所立的,郑玉指(1811—1919年),字绳摇,祖籍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人,早年出洋到马来亚的槟榔屿做苦工,後来经商致富,成为当地侨领之一,191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後,海外侨胞留学生唾弃**无能的清朝*,早有推翻之心,以建立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新*,*同盟会日益活跃,集结有志之士参与宣传革命大义,不约而同加入同盟会,南洋即是华侨及留学生筹募、策划、支持革命之根据地。
北马来亚槟榔屿,乃天然之良港,从*东南出海必经其地,亦是福建侨胞重要聚居地,*先生曾三次到槟榔屿,大肆鼓吹革命筹组策动当地华侨参加革命活动,深受侨民之拥戴,并於1916年9月成立*同盟会槟榔屿分会积极宣扬革命大义。
郑玉指先生家乡族人宿怀反清爱国之心,特别拥护*先生之奉献精神“驱除鞑虏,恢复*”的革命号召,立即加入槟榔屿分会第一批会员,多次参与*亲自主持的重要骨干会议,称赞*先生之勇气才德,郑玉指先生家族为支持革命共谋大举,多次慨捐财物,鼓动族裔,宣扬大义动员华侨出钱出力在所不惜,为筹措革命经费作出重大奉献。
1911年1月,*先生携家带眷再到槟榔屿,当下槟榔屿华侨各界主动参与革命气忿蓬勃活跃,侨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遗馀力,皆主动请命参予同盟会欲罢不能,终在槟榔屿设立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为*革命奠下基础,并秘密筹措人力、物力、财力,筹谋策划发动广州起义,开启广州黄花岗起义之火苗。
随後*先生支身赴美,其家属仍然留在槟榔屿,欣然接受郑玉指先生族亲等协助,*先生家眷等日常生活无虞,得到充分照顾无暇不至,使*先生得以无後顾之忧,游学英美等列强,寻求协助与支持并宣扬建立民主共和国宪政之理念。
1911年*民国成立,*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郑玉指荣获*先生颁发的“旌义状”,此旌义状於民国年间勒於石碑,并特立於郑玉指先生家乡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西坊门口“侨光亭”边林荫郁郁苍翠葱葱。
“旌义状”原本只是一纸奖状,然而将它雕刻於碑石之上,千秋彪炳,实乃十分罕见,永春东里村口牌坊“旌义状”碑确属罕见之物,今者竖立在侨光亭旁,更显得突出,碑旁有两株大樟树,枝条舒展,蔽护著石碑,两旁大樟树每逢花开时节,花色白带淡黄,散发出独特的清香,香气怡人,令人心旷神宜,碑石上四围的条纹均描成*,底部的黄花更是让人不禁联想到浩气长存的著名“黄花岗起义”,正如风雨亭之名“侨光”一样,“旌义状”碑体更显光芒展现了“华侨之光”,为这著名俗称西向西上的仙夹镇东里村侨乡增色增荣。
泉州市有关部门徵集作为历史文物收藏,1981年初泉州市有关部门依原样重刻“旌义状”碑送东里村,东里村於1981年在村中公路边修建“侨光遮阳雨亭”时,重新树碑於亭边,彷佛细说著永春旅外华侨倾力支持革命历史功绩,令人油然肃然起敬,以作为辛亥革命历史之佐证,并永存纪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郑德泉谨写於1111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二战时,*民国的军事实力和荷兰比起来,如何
问题问的不够详细很难解释
如果你说都抽出一个师来对打你们荷兰胜出
你说两国单挑民国的*根本出不了海(当然,这两个*绝对打不起来)
如果你幻想一个虚幻世界两国接壤而且世界上只有这两个*那么*还是能揍荷兰的毕竟军队数量的差距太大荷兰军队的素质也不会比缅甸战场的英军强到哪去(殖民地英军不如欧洲的英军,而*军队起码还是能消耗日军几十万兵力的军队
你说在面对二战轴心国时谁打的更好,荷兰可是瞬间灭国,*打得再烂也是熬到战胜。
现在看资料二战前*排名荷兰是高于*的,不过这个比较虚。当时波兰号称世界第1强*,美国的*只有可怜的11万人,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111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可见当时的排名多假,完全不考虑动员能力。
文章链接:http://aitcweb.com/yimin/132286.html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hr_110@outlook.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