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在哪个省移民多一些(富川“梧州话”)
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古城边、西岭下,有那么一群人自称是“梧州人”,他们喜欢穿黑裤着蓝衣,女子喜欢包花格头巾,如今在乡镇集市,不时可以看到这些穿黑裤蓝衣花头巾妇女的身影。 随着岁月变迁,年轻一辈“梧州人”的服饰赶上潮流变得时髦了,富川“梧州人”老一辈却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服装特色。传唱自己独特的山歌,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01富川“梧州人”族群
梧州人族群,也称“蓝衣族群”,专指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一群讲“梧州话”的文化群体。由于自然地理相连,历史上行政隶属关系的更替,加上复杂的移民因素,说“梧州话”的族群集中在湘桂粤三省区结合部。而富川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梧州话”成了该县的主要方言之一,是自称“梧州人”的汉族所操的母语,另有一部分平地瑶也说此种方言。

据2000年普查,全县人口为29.04万,讲“梧州话”的有8.1万人。目前,他们主要分布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富阳、城北、葛坡、福利、古城、莲山、白沙、柳家等乡镇,聚族而居,村寨规模较大,既有单姓村,也有多姓氏共居、共筑的村落。这是一个怎样的族群?他们和广西的梧州市有什么联系呢?

贺州学院 教授 邓玉荣
这个梧州话是他们本地人自称,这个梧州和目前的梧州市的梧州应该是两回事,他是一个族群,他们自称是梧州人。

02富川“梧州话”
“梧州话”是粤语次方言的一种,粤语是贺州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语言明珠。有学者认为两广交界处的古广信地区是早期粤语的诞生地,古广信曾是岭南的政治中心,唐代以后岭南政治中心东移,广州粤语更是成为了粤语的代表,而作为古广信腹地的贺州保留着当地自称为本地话、土白话、六州声、钟山话、梧州话、铺门话等各种形态的粤语次方言,他们与广州的现代粤语已经有不少的差别,但他们是古广信早期粤语的遗存,与早期粤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梧州话”及相邻的钟山土话因为处于粤语的边界,受官话及湘南土话的影响已经有了浓重的土话色彩,但该族群大多数成员在对外交往中都说桂柳话,少数还会讲瑶话。梧州人族群文化中已经吸收了许多周邻族群的文化成份。



采访

贺州学院 教授 邓玉荣
梧州话是属于粤语勾漏片的一种次方言,因为他处在粤语的边缘,所以他作为边缘粤语又有自己的特色,粤语的形成比较早,大概在唐代的时候就形成了,它是北方的移民和南方百越民族的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应该说梧州话所在的这一片地方是粤语形成比较早的一个地方之一,梧州话的身上保留了古粤语的一些特点在里面。
03“梧州人”服饰
“梧州人”妇女服装至今仍与众不同,年轻妇女穿蓝色上装,梳长辫并用红头绳圈在头上,再用银簪插定。出嫁后改梳发髻。天冷时,成年妇女都用自织花头巾折成约三寸宽的布条围在头上御寒。

由于这个族群的文化特色过于浓厚,有人曾经认为他们是瑶族,但国家民委组织的专家组却鉴定说他们是南方一支古老的汉族。虽然他们都自称为“苍梧人”或“梧州人”,但他们的族谱都说自家先祖是约在唐宋时期从江西、山东、江苏、浙江等很远的地方迁来,没有一个姓说自己是从现在梧州市或苍梧县迁来。

他们的祖先是否从梧州一带迁来不得而知,但“梧州”和古书中的“仓吾”却有着极大的联系。“仓吾”一词,出自《逸周书注》:“仓吾,蛮也,翠其色青”,古语的青便是用靛蓝染成的颜色,“仓吾”的含义就是“青色的人”,由此说来,喜欢穿蓝衣的“梧州人”,说不定就是远古“仓吾人”——“青色的人”的后裔。

在古零陵国与苍梧国的分界线上,仍保留的这支“苍梧人”,应是古苍梧国的遗民。不仅仅是“梧州人”名称的来历让人倍感神秘,他们的民俗气氛也特别浓厚,民俗文化还保持得相当好。



04《蝴蝶歌》
“梧州人”善于用自己“梧州话”呤唱独具民族文化色彩的民间音乐《蝴蝶歌》。蝴蝶歌属于二声部同声组合,轻快、律动感强,是中国民族多声部民歌较为成熟的民歌,经过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多元性、礼俗性的特征,2008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梧州人”无论生产劳动还是日常休闲,不管是谈情说爱、访亲探友还是祭祀拜祖、节庆聚会,都会随时随地用自己的语言吟唱蝴蝶歌。蝴蝶歌也成为了他们沟通情感、述说历史、交流经验的重要方式。
采访

贺州学院 教授 邓玉荣
梧州话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在里面,特别突出的是用梧州话演唱的蝴蝶歌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有其他的一些山歌传说都是用梧州话来传承的,所以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语言消失了那么文化也可能会消失会改变。
05风土人情
梧州人将油茶作为待客的佳品,客人到家后,主人家会在饭前向客人敬上油茶,有“一碗疏,两碗亲,三碗见真心”之说。



刘仙娘信仰是“梧州人”地区流行的一种信仰,梧州人“刘仙娘”是神话中“梧州人”的先祖,后人建有刘仙娘总庙,各村各寨还建有分庙,定下日期轮流把神位从总庙抬到本村寨的分庙里祭拜,每当庙会期,人们抬刘仙娘和白龙的神位出游,舞狮游龙,唱大戏,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都会借此机会相互走访。

内容来源:贺州发现
综合整理:贺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章链接:https://aitcweb.com/yimin/101462.html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hr_110@outlook.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