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九师移民(山西旅游攻略之海潮庵)
文明密码——黄河岸边的边境古堡,难民回望的西口商埠
【引言】
海潮庵位于河曲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旧县乡。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有位名叫显存的人带着老母来到这里,看到周围“山环水绕,地幽而洁”,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在此安顿下来,用砖头砌了一座大窑洞,上面盖上三间高楼,再塑起一尊观音像朝拜,并在西侧建上两间窑洞居住,上面再筑起禅室静修,这就是海潮庵最初的由来。
据说从此以后,海潮庵就信徒往来,香火旺盛,直到明末王嘉胤造反,将海潮庵付之一炬。清朝顺治年间,海潮庵得以重建,并于道光二年(1822年)改名为海潮禅寺。
海潮庵现有殿堂房屋70余间,山门,正殿,东殿波垫堂,西殿澜热堂,藏经殿,牛俱殿和九师塔院,塑有各类神像20余尊,在晋西北,算得上是有头有脸有门面的大型寺庙了。

南面土坡上俯瞰海潮庵
站在 海潮庵 南面土坡上看, 整个寺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前面小河一笔带过,清清浅浅,里面苍松古槐,丛丛落落,后面土山危峙,如墙壁立,东北向沟壑隐隐,不知深浅,放在整个晋西北,都算得上是一方风水宝地。 但是仔细参详,却发现这寺庵煞是奇怪,像是一只大螃蟹趴在山丘上,四面高墙耸垣,绝难攀爬,本是救苦救难的佛教善地,为何折腾得张牙舞爪拒人于千里之外呢?
从大尺度的地理上看,河曲县位于晋陕蒙三省交会处,吕梁山脉的西北麓,全是一脱色的黄土地貌,沟壑切割,塬台相峙,这种地貌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人口承载量也有限,照理说很难支撑得起这么大规模的寺庙, 海潮庵的香火来源于哪里,为何要建成这种奇貌怪状呢?

南面土坡上俯瞰海潮庵
寺庙坐北望南,建构在一座南低北高的斜坡上,建筑群依据山势错落而上,层层抬高,遵循了道家因地制宜就地安顿的建筑思想,当然也是节约成本的现实考虑。然而,寺庙除了南部山门紧临河道可供出入外,其它地方 全都高墙壁立,无从翻越,背后大山凭依,无处借力,整个建筑群可谓是金铸铁打,这哪是什么禅院,分明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堡垒。 看来海潮庵这种样貌并非道家启发,亦非物资考量,而是兵家设计,不妨站在外来进攻者角度,感受一下 海潮庵的防御奥秘 。

要登海潮庵,必须先畔攀爬上这道又陡又长又窄的台阶
第一道阻击:又陡又长又窄的台阶。
首先,建筑群山门外地势陡峭,建造者用石头垒砌了一个纵深不大的平台,平台往下是窄窄的台阶,台阶之下又是一段狭窄的东西向过道,然后一左一右伸出两道很长很窄很陡的台阶,仿似螃蟹的两只大鳌,台阶中间是石头驳砌的山墙,垂直高耸,山墙下道路很窄,没有空间施展手脚。
这样我们可以设想战争的第一步:由于正面无法施展手脚,无法使用抛石机、云梯等大型攻城工具,进攻方只能通过左右两道台阶进行强攻,但是台阶又长又窄又陡,最多只容两三人并排向上,顶头的防守方却可同时集聚起二三十人,有效构筑防御阵地,可想而知进攻方有多艰难。
第二道阻击:窄窄的八级台阶。
在付出很大代价后,进攻方终于攻上台阶,集聚起了二三十人的攻击组,然而,这还只是突破了两只大鳌,往上又是窄窄的八级台阶,仅容三人攀登,其上则是山门外平台,防守者起码可以集结近百人,前面盾牌墙立,其后长枪乱捅,进攻方要以下犯上,以三敌百,攻破这座盾牌阵,绝对是难上加难。更要命的是,山门两侧各有三道侧门,一共有七道援助通道,一旦战事吃紧,堡垒里面的战士可以源源不断进行支援,可以想象进攻者面对的局面。

海潮庵的双层山门,外面有一片相对有限的平台空间
第三道阻击:双层山门。
好吧,假设进攻者中有勇武异常之士,在他的带领下,突破了这八级台阶,攻上了山门平台,这时,他又将面对更为窘迫的局面——双层山门。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单层的,但海潮庵却设计成了双层,进攻者在没有云梯、攻城车等大型器械支持下,是无法突破这道山门的,相反二层门楼上的防御者却能居高临下,滚木礌石强弓利弩一起招呼,进攻者再度付出沉重代价。

围合的四合院是双层的,像是一个瓮城,敌人进入后将遭到各个角度的攻击

四合院二层环通的阳台,守军可以灵活协调攻击下面的敌军

闯入此院的敌人,将遭受各个角度的攻击,完全成了瓮中之鳖
第四道围歼:双层四合院。
继续纵容进攻者的军力设想:龙马精神的进攻者用巨木撞开山门,一哄而入,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类似于瓮城一样的陷阱之中——里面竟是一个四合院一样的双层天井,一层所有大门都已关闭,蜂拥而入的进攻者挤得水泄不通,前不得进,后不得退,他们头顶环合的二层平台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防御者。反击是全方位的,进攻者的盾牌防得了正面,守不了后面和左右侧面,典型的顾腚不顾脸;反击还是立体的,防御者居高临下,占尽便宜;反击还是多元的,除了弓弩礌石外,还有柴草火箭,天井里燃起了熊熊烈火……就在进攻者左支右拙之际,天井一层的大门突然全部打开了,防御者一拥而入,长枪短刀一起招呼——只能说,这就是一个屠宰场!

狭窄的上下过道

拐折的上下阶梯
第五道陷阱:狭窄过道,拐折阶梯。
好吧,假设进攻者实在是火力超群,强悍无匹,攻破了这座双层天井,这时候他们又发现,天井往上全是一道道拱形过道,只容一两人通过,而且还是上下阶梯,还被设计成左右拐折,到处都有意想不到的机关,这里一刀,那里一枪,冷不丁还射来一箭……无法想象进攻者面对的局面。

实在不敌,遁入地道
第六道埋伏:黑暗的地道。
好吧,进攻者实在是神功盖世,最后破釜沉舟,奋英雄怒,终于攻下全部寺庙,却发现敌人一个都找不到——所有防御者都已遁入地道,里面黑咕隆咚,线路错综复杂,而且机关重重,埋伏遍布,不知防御者躲在哪里;而对黑暗之中的防御者来说,暗道里粮草充足,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屯守上一年半载没有任何问题,实在防御不了,还可通过暗道出口悄然撤入山后沟壑……

从上而下俯瞰,全是层层叠叠的建筑

两侧陡峭的山墙
第七道体系防御:全乡砖石纵深防御。
千万别以为这就是海潮庵的全部防御。要知道,海潮庵所在的旧县乡,原本是河曲县的县关旧址,所有的街道和民居,都是在原有土坯墙基础上,再用坚硬的砖石包砌而成的,很显然,当时的决策者认为,仅仅土坯墙还不足以抵御战火,必须进一步强化固化;同时,整个旧县乡都被设计成了纵深防御格局。
至此我们不得不问:海潮庵所在的这个旧县乡,究竟是个什么地方,为何要打造出如此复杂的防御体系呢?

海潮庵区域卫星图
在寻找答案之前,我们还是跳出现有视野,从更广阔的角度观察海潮禅寺所在的这个旧县乡,看看能否找出答案。
旧县乡往北十来公里,有个小镇名叫 巡镇 ,为何取名巡镇呢?稍作联想我们可以猜到,那应是兵马巡逻之意,这一带应该是军队重点巡逻之处,为何要重点巡逻呢?继续往东北走上十多公里,那是 偏关 ,有点历史功底的人都知道,那便是 北宋著名的“三关” 之一,与东面的 宁武关 和 雁门关 组成了北宋最北的防御体系,著名的 “杨家将”统帅杨延昭 便是在这里抗辽的。为了抵御胡人南侵,中国历代都有修筑长城的传统,长城线路也不尽相同,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其实是明朝时候修建的,修筑到了大同以北,但是北宋的格局可没这么宽裕,由于 石敬 瑭 出卖了 “燕云十六州” ,长城只能修筑到朔州南部。
就以北宋的长城来说,偏关往西就是黄河,那么,中原的长城防线是怎么渡过黄河天险的呢?

长城和黄河的结合带,左侧为陕西的逐鹿台(今梁龙头),右侧为山西河曲的水西门
视线再回到 河曲 ,在河曲的市中心有两条大街,一南一北分别名为黄河大街和长城大街,这里便是长城和黄河的结合点。原来偏关过来后,长城大体上贴着黄河走上一程,最后在河曲县城收关,最后的关隘就是如今的河曲 水西门 一带,隔河相望的,就是陕西府谷的 逐鹿台 ,如今府谷 梁龙头 一带。梁龙头顾名思义,就是陕西长城黄河段的龙头,如今建有公园。长城的东部起点是河北山海关的老龙头,那是长城最东部和大海的水岸结合带,高大的城墙远远伸入大海中,彻底切断了东西往来,所以无论是河曲的水西门,还是府谷的梁龙头,城墙也都是深深切入黄河中的,唯有这样才能彻底拦截进出,保证万无一失。
好,地形越发清晰了, 长城来到黄河岸边,水西门和梁龙头两道雄关一东一西对峙着,不善水战的胡兵无法突破滚滚黄河 ,相反,长城内线却有渡口互相往来,一边战事吃紧,另一边随时可以提供支援,就像象棋中的连环马,环环相扣,万无一失。
然而真的万无一失了吗?
不,因为常态之外,还有偶态,那就是 每到冬天,黄河都会结冰,这样本来汹涌的黄河天险,反倒成了平坦大道,北方铁骑此时完全可以穿越这道天险,左右勾拳反击长城南面的汉人,或者干脆长驱直入,直捣中原。 所以作为防御一方,还必须在下游建立相应的巡防设施和作战堡垒,所以就有了“巡镇”和“旧县”堡垒。所以, 海潮禅寺所在的这一地带,其实就是中原汉人抵御北方胡人的作战前线,所有设施都要考虑军民两用,寺庙也不例外,这就是海潮禅寺建造成为军事堡垒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海潮禅寺要择址旧县,而不是上游的鹿固、下游的义门,或者说,为什么上述两地都没能发展起海潮禅寺这样规模的寺庙呢?从词面上解读,这两个地方也都是军事营地,照理说完全可以胜任。
看来海潮禅寺选址旧县,还有其他原因。

晋西北卫星区域图
海潮禅寺南侧,有一条小河,名为 县川河 ,河道不宽,河水也不急,然而在干旱的黄土高原,这条小河的意义非同小可,意味着获得了生活必需的水源地。县川河顺流而下不远,就是南北走向的黄河,溯流而上很远,好几条辫状支流曲曲折折渗入到了朔州境内,这意味着她有广阔的纵深。千万别小看了这条河道,要知道这是在晋西北,纵横的是南北走向的吕梁山脉和黄河,南北交通并无阻碍,但是东西沟通却有天险,所以 穿越吕梁山脉的这种河谷,就跟东部的太行八陉一样,有效沟通了东西,河道可以运粮,河谷可以行兵,山西中北部的人员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接力接济 ,处于县川河和黄河交会点的旧县,就是这么一处人员物资的集聚点。
这种地形位置,山西境内还有一个翻版,那就是南面一百多公里外的 碛口古镇 ,一样也紧邻黄河,门前一样也有一条名为湫水河的黄河支流,向东可以穿越吕梁山脉,直通晋中盆地,太原等地的人员物资可以因此来到碛口,通过黄河水运北上,而且因为碛口以下的黄河礁多滩险,北来的黄河物资也必须在碛口下埠卸货,再经湫水河东进。一个通衢岔口,便可造就一个通商要埠,这就是晋西北的经济生态。
所以,海潮禅寺择址旧县,有着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考量。那么,到底是谁决定建造旧县防御体系的呢?
海潮禅寺虽然香火旺盛,但是相关历史记载却很少,或者多已湮没于兵火,能够肯定的是, 旧县城郭的 土胎 大体上修筑于北宋初年 ,且先回顾一下那段历史。
五代后期,当时的中国北方乱成了一锅粥,首先统治这里的是 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然后为后唐庄宗 李存勖 所灭;接替后唐的是后晋,也就是那位出卖“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 石敬瑭及其义子石重贵 ;然后手下大将 刘知远 建立后汉,此人能干,基本平定中原;但是继任者后汉隐帝 刘承佑 逼迫手下大将 郭威 造反,建立了后周,同时刘知远之弟 刘崇 建立了北汉,够乱了吧?
好在两位龙马精神的猛人登场了,那就是后周世宗 柴荣 和北宋太祖 赵匡胤 ,两人在山西东南部打残了北汉,但就在这时,柴荣又壮志未酬因病去世,北汉在刚刚兴起的契丹的支撑下,一直捱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这次宋太宗 赵光义 再没留下遗憾,一举攻下太原,消灭了北汉,统一了中原。

晋陕蒙三省结合带卫星区域图
然而,落入契丹之手的“燕云十六州”却再也收不回来了,这意味着 中原政权丧失了隋唐以来的北方天险,防线由原先的大同——北京一线,退却到了前文所述的“三关”一线 ,后者地形险峻程度远不如前者,胡人南下就变得相对容易很多,中原政权别无他法,只能倾注人力财力打造这条“三关”防线。
旧县的基本防御格局,应该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海潮庵内俯瞰,建筑屋脊连绵错落,可以想象格局之复杂
到了明朝,经过 “土木堡之变” 后,明政权充分认识到经营北方防线的重要性, 明代宗景泰二年,开始全面强化加固长城,正是在这一时期,旧关的土坯墙被加固成为砖石墙,最终形成为今天所见的军事堡垒。
而一个大型城镇的建立,必然要配套相应的商业和文化设施,旧县的商业条件先天俱来,上文已经分析透彻,旧县的文化基因似乎也不欠缺,据传 “元曲四大家” 之一的 白朴 祖籍就是旧县,可以想象,当时当地的文化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当然,寺庙永远也不会缺席,据传各类寺庵祠观多达38处,海潮庵就是其中的典型。
以上都是从战争角度观察分析,然而 胡汉之间不仅有战争,还有贸易。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一个王朝兴盛之初,都会选择战争这种方式开疆拓土,敌我双方你来我往拼死争斗,直到打得筋疲力尽,这时局面就进入了胶着状态,对垒双方一合计,战争无非就是获取利益,既然都已打不动了,那就交易吧。胡人偏爱南方的丝绸茶叶,汉人贪图北方的羊马牲畜,彼此都有求于对方,于是就开展贸易,在对垒关隘处辟出一块专用场地来,进行现场交易,历史上称为 “互市” 。山西人历来有经商的传统,晋商的商业头脑那是闻名于世,生意都做到了 外蒙 和 俄罗斯 ,凭借他们的商业眼光,当然不会忽视旧县的优越条件:距离三关不远,又是县川河和黄河交汇点,南来北往东进西渡的接驳点,在此屯留物资,那是最合适不过, 于是久而久之,旧县便镀金为军事经济双学位,海潮禅寺也借力充电,风光了一把自己。
此外,旧县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人文意义:明朝中后期难民迁徙活动—— “走西口”的集结地 。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发生了不少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著名一点的就是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这些移民活动带有很强的地域特性,大都按照就近原则进行迁徙,譬如闯关东的大都是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下南洋的大都是福建、浙江、广东,走西口的大都是山西、陕西和河北,不妨回望一下,他们为什么要走西口,走的又是哪个西口呢?

山西省地形图
还是整体浏览一下山西地貌:整个山西东西两侧分别是 太行和吕梁山脉 ,中间是狭长的谷地,由北往南散落着 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条山 等一系列小山系,并因此切割出不少山间盆地。相对而言,这些盆地是富足的,可以开垦种植,发展农业,但山西更多的是山地,尤其是晋西北,基本上为吕梁山脉所覆盖,这种地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基本上就颗粒无收,所以当地流行着这样的说法: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 ,当地居民唯一的出路,就是迁徙移民,北方富饶的河套平原和蒙古大草原,那里人少地多,是理想的移民目的地。只是上述地方已是所谓的关外了,要想前去必须出关,也就是必须通过长城关口,长城的重要地段大都建有关隘,也就是上述“三关”中的 “关” 。

海潮禅寺方丈院,上下联错位了,需要左右对调一下

海潮禅寺内堂,顶上的“泽润生民”四字,很有生态内涵

海潮禅寺的香炉,走西口的人们,大都要在此寄托情思和心愿
再从词面上形而上学分析: 西口 ,西面的出关口。很显然,对晋西北人来说,西口就是 河曲口 ,对陕北人而言,西口就是 府谷口 ,对山西中部和河北一带的人来说,西口则是朔州右玉县蒙晋交界处的 杀虎口 。可以想象,背井离乡的难民们来到旧县,已是关内的最后一站了,前路漫漫,不知什么命运在等待着他们,所以找个寺庙烧柱香,寄托一下情思和心愿,恐怕也是人之常情,就像打海人要去妈祖庙烧香祷告一样。他年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再来到当年那座寺庙,烧香还愿也是在所难免,所以, 旧县这座海潮禅寺,到底寄托了多少他乡故人情怀,恐怕无人得知,无法计数,我们唯有从海潮禅寺的体量和规模上,想象一下当年的盛况,想象一下烟火阑珊处那情非得已的泪光。

海潮庵山门外的碑记

海潮庵山门外的碑记

海潮庵山门外的碑记
晋西北远离大海,滚滚而来滚滚去的黄河水,那是晋人耳中的海潮原声,供奉的自然也是南海观音了,那是女尼心中的救世初心,只可惜,比丘尼让渡给了比丘,海潮庵褪色成了海潮禅寺,就好像泥胎墙包上了砖石,表里春秋,未得始终。
那些走西口的晋人,早已没人记得起谁是谁了,千百年来,萦绕回响的那些人声旋律,早已绝响于岁月断章,能感怀的唯有自然伴唱,可谓是: 海潮香火诵不尽氤氲,黄河涛声渡不完喧哗,销魂如是,劝君莫惹故国愁,落得一身伤,断肠关外楼。
最后,附河曲故人 白华 (白朴之父)词一首, 乡关故人,恰如其时愁 :
《满庭芳·示列子新》
“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
文章链接:https://aitcweb.com/yimin/100919.html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hr_110@outlook.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