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人不让移民的原因(如何看待“高考移民”?)

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一次重要考试,关乎着考生人生的发展方向,成为了一年一度全国人民的重点关注事件。

国家教育部一直强调要保持教育的公平性,但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今人们对不公平现象予以大量讨论热度的大概就属 “高考移民”

一些学生会将户籍转移到录取分数较低或者高考政策优惠力度大、高考招生名额多的地区,这一现象是“高考移民”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国家已对“高考移民”现象明令禁止 ,但仍有不少人在钻空子,为何频频出现“高考移民”现象,这就很值得深究。

家里人不让移民的原因(如何看待“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为何屡禁不止,这几大深层原因,千万要明确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2021年高考人数为1078万人,无学可上的人足足占据近20%。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高考竞争愈发激烈,为避免无学可上的情形发生,家长以及学生纷纷移出“高考重灾区”,“移民”现象的发生却不只有这一方面的原因。

各省录取分数线存在较大差异,录取率不均衡。

根据高考有关数据可知,天津、上海的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407分、401分,青海、宁夏的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475分、528分,这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几乎能达到20%。

被称为高考大省的河南、河北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则分别为547分、559分,本科录取率却仅有百分之几,这充分体现出了 各省高考录取率的不均衡

面对差异如此之大的录取分数线,考生会“移民”到录取分数线低的地区,以求较高的本科录取几率。

家里人不让移民的原因(如何看待“高考移民”?)

各省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地区不同导致录取情况不同。

根据名校分布情况来看,北京拥有33所名校,河南省却仅有两所名校,河北省才最为尴尬,一所985、211名校都没有, 各省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再加上各省高考招生要求、招生名额的差异,导致考生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录取机会,部分考生为获得进入大学的机会,无奈选择“移民”。

“唯分数论”现象严重,录取标准不合理。

高校在选拔人才时,只以高考分数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分数高的学生自然就能进入名校,分数较低的学生只能进入普通本科、专科,甚至无学可上。

这就促使考生选择“移民”,来获得更高的分数或者较多的选择机会。

家里人不让移民的原因(如何看待“高考移民”?)

国家高考政策的优惠力度不均衡,成为“移民”的又一大诱因。

国家为保证偏远地区的稳定,提高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将高考政策倾斜于这些地区。

国家鼓励各省高校降低分数线来这些地区招生,或者给这些地区的学生加分,这就导致考生大量“移民”到这些地区,以获得较大的名校、本科录取几率。

“高考移民”现象愈发严重,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平衡”很关键

高考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公平因素,致使“高考移民”现象越发严重,这就需要各方教育力量参与其中,努力平衡教育资源不均的情形,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

家里人不让移民的原因(如何看待“高考移民”?)

有效平衡教育资源,以应对“高考移民”现象。

国家应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政府财政投资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或者鼓励名校到西部设立分校,保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

同时,各大名校因为招生名额少、高考竞争大的地区考生提供教育选择机会,尽量能够统一高考录取分数线,有效缓解部分地区的教育压力。

加强户籍管理和监督,减少人才流动,有效应对“高考移民”。

对于一些考生恶意转移户籍到中西部扶持地区的情况,国家和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惩罚政策和设立监督举报机构,加大对此类“移民”情况的惩罚力度,并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共同监督不良现象的发生,以有效应对“高考移民”。

有效完善招生考试制度,保证较高程度的教育公平。

国家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各省、各大高校等开展高考招生讨论大会,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中西部地区、高考大省可以根据自身的高考情况合理制定高考录取率,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同时各大高校应为各省预留一定比率的招生名额,以有效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家里人不让移民的原因(如何看待“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只是暂时的逃避方式,不会长期存在,学生个人能力才是永恒

“高考移民”的讨论热度越来越高,只会让国家愈发重视此情况,也将大力打击“高考移民”这类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高考移民”将很大程度上被“取缔”。

“高考移民”的存在将不会长远,考生们不要抱着投机取巧的想法,而是应该努力学习,反思高考劣势学科的问题,及时更改,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获得自己满意的高考分数。

家里人不让移民的原因(如何看待“高考移民”?)

教育寄语

“高考移民”是我国当前教育大环境下的产物,是长期存在于高考中的一个不公平的现象。

国家、社会、高校等各方力量需制定合理的措施,来有效避免此类不公平现象的出现,真正做到教育公平,让高考制度真正取得社会、家长、学生的满意。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发表见解,共同谈论。

感谢阅读!

文章链接:https://aitcweb.com/yimin/100803.html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hr_110@outlook.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