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加拿大带娃好吗(加拿大留学的感受)

搬家多伦多回归大城市的拥抱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移民前、刚刚来加拿大、目前来了2年后的心理历程,从喧嚣的北京城搬到加拿大中部相当于国内四五线城市的偏远小城,从研究生毕业科研单位的知识女性到养育三个娃的家庭妇女,很多朋友都不太理解我这种人生瞎折腾,但是反思后,有得有失,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或许我还会选择这样的折腾人生。之后的一些内容,我想静下心,梳理下最近的一些感悟和反思,那不妨就从”文化冲击”谈起吧。

上学的时候就背诵过英文单词”Culture Cash”,当时词典里的解释就是”文化冲击”,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别。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在描述了一种情绪,一种人在陌生国度的感受和情绪,包括了好奇、困惑和思乡、语言障碍等。我想多说的一句是,更多意义上,是负面的情绪。

加拿大人类学家 Kalervo Oberg把这种”文化冲击”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通常称为蜜月期、危机期、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首先,第一阶段,蜜月期也是兴奋期。在这个阶段,人们希望探索他们的新环境并与当地人互动,并享受这种感觉他们的旅程给他们带来了冒险。在移民前的10年时间,我去过世界超过10个以上的国家旅行,每到一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我的性格虽然内向,但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很喜欢新鲜尝试探索,我以为我这种新鲜兴奋感就是文化冲击 。但来到加拿大,我才发现,蜜月期仅仅只是很短暂的一小段时间,很快,就会被麻烦的生活琐事而改变。

其次,第二阶段,危机期。在危机阶段,积极情绪开始消退,人变得更加消极,与文化冲击相关的情绪开始出现。危机阶段通常开始于抵达三个月后。一些在蜜月期可能觉得很有趣很兴奋奇特的事情,在这个阶段开始令人沮丧。我深刻的记得,由于当地人说话,总是有啰里啰嗦的寒暄,问候你好不好,问候天气好不好,或者向你提要求却很婉转的说,这些在一开始看来是多么的彬彬有礼的正面反映,在这个阶段由于文化差距和语言不够好,我无法跟对方对答如流而给我带来很大的烦恼,让我觉得他们的虚情假意。我甚至开始意识到,曾经憧憬孩子可以学个冰球,打起来酷酷的,结果沮丧的发现亚洲人的身材和文化教育本来就在这项运动上输掉了天赋,等等。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对进入当地人社会心灰意冷,封闭自己,觉得大不了后半辈子就一直混华人社区好了,反正语言不愁,也可以找个工作。

之后,我迎来了第三个阶段,调整期,专家说这通常在一个新地方待到半年至一年。但是我的这个阶段到来的比较缓慢,主要也是带三个孩子的照顾时间比较多,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迟迟不愿意走出来。在这边阶段,人们开始接受主人之间的差异文化和自己,开始克服面临的一些挑战,特别是语言问题。虽然仍然很困难,但事情往往在日常工作中变得更易于管理。目前,来加两年,我依然处在这个阶段中。我开始接受自己的缺点,开始有条不紊的学习语言、学习专业。

让我发生很大的改变的,是上一个短期就业培训时遇到的一个华裔老师Tam。第一天上课,老师问起曾经的职业和准备找的工作,我分享完自己自认为还算是辉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然后说因为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想暂时找一个基础入门的工作,比如诊所的行政管理或者文秘相关工作。其没想到Tam直接说,”诊所行政前台是一份对英语口语要求很高的职业,以你目前的英语口语水平是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工作。” 原来,我以为的降维打击,残忍的事实是,高攀不上。 感谢她的直接,一下子惊醒了自欺欺人的我。之后的学习中,我才了解到,作为一个几年前刚做完妇科癌症手术、并患有严重强直性脊柱炎多年,需要靠静脉留置针每日输入止疼药来止疼,已经几乎不能走路 的Tam,她除了在一所公立大学里是市场学的全职老师,还在短期就业培训班兼职,同时还跟设计师朋友创业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对于衣着朴素、住在很小的两居室公寓、因为病情饮食清单额Tam来说,或许精神上的满足才是她真正的追求。

此后,每当晚上哄睡三个孩子后,我又从床上爬起来,义无反顾的冲进书房,开始伏案学习和处理家里琐碎事情的时候,想到Tam给我的力量,我就再没有了拖延和怨言。

我希望,我尽快可以进入”文化冲击”的适应期。在这第四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生活变得更轻松,更感觉到自己融入了新的舞台文化。至此,或许挫折可能仍然出现,但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并非需要了解一切、适应一切,才能平衡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

文章链接:https://aitcweb.com/yimin/100741.html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hr_110@outlook.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